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厨房无疑是充满烟火气和温馨回忆的地方。
一道道美味佳肴从这里诞生,满足着家人的味蕾。
然而,就在这片我们最熟悉的方寸之地,也潜藏着一些容易被忽视的安全隐患。
最近,发生在湖北的一起意外事件,就给我们所有人敲响了警钟。
一位女士在家中使用一个双层不锈钢碗盛放刚刚烧好的热油,没想到碗体突然发生了炸裂,滚烫的油瞬间飞溅出来,导致了严重的烫伤。
这件事在网络上传播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许多人感到困惑和后怕:一个普普通通的不锈钢碗,怎么会像个小炸弹一样突然爆炸呢?
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理?
我们厨房里还有哪些看似安全的餐具,实际上也存在着类似的风险?
要理解这个问题的根源,我们首先需要仔细了解一下这种“肇事”的双层不锈钢碗的构造。
这种碗因其良好的隔热性能而受到许多家庭的喜爱,用它盛饭或者盛汤,捧在手里不会烫手,盛放冰冷的食物也不会感到刺骨的冰凉,可以说是非常实用的设计。
它的隔热效果,来源于其独特的双层结构。
这种碗是由两层不锈钢板材冲压成型,然后将碗口边缘焊接起来,从而在内外两层碗壁之间形成一个密闭的中空夹层。
理论上,这个夹层如果能抽成真空,隔热效果是最好的。
但受限于生产工艺和成本控制,市面上绝大多数这类碗的夹层并非绝对真空,里面或多或少会残留一部分空气。
正是这部分被“囚禁”的空气,成为了引发危险的关键因素。
当温度极高的热油,通常烹饪用油的温度可以轻松超过200摄-氏度,被迅速倒入碗中时,与热油直接接触的内层不锈钢碗壁温度会在瞬间急剧升高。
热量会迅速传导到夹层中残留的空气里。
根据基本的物理学原理,气体在受热后会发生剧烈的膨胀,体积会显著增大。
在一个完全密闭的坚硬空间里,气体体积无法自由扩张,就会转化为内部压力的急剧攀升。
与此同时,碗的外壁仍然保持着室温,内外壁之间形成了巨大的温差,这种温差本身也会在碗的结构上产生应力。
当夹层内空气膨胀产生的巨大压力,与内外温差造成的结构应力叠加在一起,其总和超过了不锈钢碗焊接部分所能承受的极限强度时,炸裂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这个过程非常迅速,几乎就在热油倒入的一瞬间完成,让人猝不及不及防。
因此,湖北那位女士的遭遇,并非碗的质量有问题,而是这种碗的物理结构决定了它无法承受高温热油带来的瞬间热冲击和压力变化。
它的设计初衷是用于保温,而非承受极端高温。
了解了双层不锈钢碗的危险原理后,我们不禁要审视一下厨房里的其他常用碗具。
是不是除了这种碗,其他的就都安全了呢?
答案是否定的。
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餐具,在特定情况下同样可能带来危险。
比如陶瓷碗,这是中国家庭中使用最广泛的餐具之一。
但陶瓷碗也分很多种,特别是那些为了追求美观而做得比较薄的陶瓷碗,在面对热油时也同样脆弱。
此前就有新闻报道,一位女士在家中制作川菜中常用的花椒油,她将锅中滚烫的热油直接倒入一个薄胎的陶瓷碗里,结果碗体当场破裂,热油洒满了一地。
这背后的原理被称为“热冲击”或“热应力”。
陶瓷材料虽然本身能耐受较高的温度,但它的导热性相对较差。
当滚烫的热油倒进去,碗的内表面在极短时间内吸收大量热量并开始膨胀,而碗的外表面以及中间部分由于热量还没来得及传导过去,依然保持着较低的温度和原有的体积。
这样一来,在碗体的不同层面之间就产生了一个向外膨胀的力和一个维持原状的力,这两种力相互撕扯,形成巨大的内部应力。
对于胎体较薄或者烧制过程中存在微小瑕疵的陶瓷碗来说,这种应力足以让它瞬间破裂。
这就好比在寒冷的冬天,将一杯滚烫的开水猛地倒进一个冰冷的薄玻璃杯里,杯子很可能会炸裂一样,是同一个道理。
再说玻璃碗,它的透明质感和易于清洗的特点也让它成为厨房新宠。
但普通的玻璃碗在热油面前,危险性甚至更高。
一位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美食制作过程的博主,就曾经历过惊魂一刻。
他在为一道菜肴进行最后一步“浇热油”的工序时,所使用的玻璃碗突然爆开,飞溅的热油和玻璃碎片导致他的大腿被二级烫伤。
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大多数普通玻璃碗,其材质是钠钙玻璃,这种玻璃的热膨胀系数比较大,耐受温度骤变的能力非常差。
它在遇到热油时爆裂的原理和薄陶瓷碗类似,都是因为瞬间的巨大温差导致内外膨胀不均而碎裂。
但与陶瓷碗的裂开不同,玻璃的碎裂往往是“爆炸性”的,会产生大量锋利的碎片向四周高速飞溅,不仅有烫伤的风险,更有被玻璃划伤的二次伤害风险。
当然,市面上也有专门为烤箱、微波炉等设计的耐热玻璃器皿,例如高硼硅玻璃制品。
这种玻璃在生产过程中添加了特殊的成分,使其热膨胀系数变得极低,能够承受数百度的高温差而不破裂。
因此,消费者在选购和使用玻璃器皿时,一定要仔细查看产品说明,分清楚是普通玻璃还是耐热玻璃,切不可混用。
这些真实案例告诉我们,厨房安全无小事,对厨具的正确使用至关重要。
我们不能仅仅凭借外观和日常使用经验来判断一个容器是否能盛放热油。
在需要进行“浇油”这类高温操作时,最稳妥的选择是使用同样为金属材质的锅具、不锈钢盆,或者明确标有可耐高温、耐热冲击的厚壁陶瓷或高硼硅玻璃器皿。
那么,万一不幸发生,被热油烫伤了,我们应该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紧急处理呢?
这时候千万不能慌乱,更不能听信一些毫无科学依据的“偏方”,比如在伤口上涂抹牙膏、酱油、香油或者面粉等。
这些做法不仅无法缓解伤情,反而可能覆盖创面,影响散热,甚至造成伤口感染,给后续的医院治疗带来极大的麻烦。
正确的急救方法可以总结为“冲、泡、盖、送”四个步骤。
首先是“冲”,一旦被烫伤,要立即用流动的冷水持续冲洗伤处至少15到30分钟,水流要缓和,避免过强的冲击力对受损的皮肤造成二次伤害。
这一步是所有急救措施中最关键的,目的是迅速给伤处降温,减轻疼痛,防止热力继续向深层组织渗透。
如果烫伤部位有衣物覆盖,切勿强行撕扯,可以在冷水冲洗下用剪刀小心地剪开衣物。
其次是“泡”,对于面积较小的烫伤,可以在冲洗后将伤处浸泡在冷水中继续降温。
但如果烫伤面积较大,则不宜长时间浸泡,以防体温过低。
然后是“盖”,用无菌纱布或干净的毛巾、布单轻轻盖在伤口上,以保护创面,防止污染。
最后是“送”,对于面积较大、较深或者出现大水泡的烫伤,在进行了上述简单的紧急处理后,必须尽快送往正规医院,由专业医生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配资网平台,股票加杠杆网站,股票配资开户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