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抗日烽火燃烧大地,山东、江苏一带,仅靠300多个农民、小店员和学生,凭100把老枪、十几支土造步枪和50把铁匠铺打的大刀,竟硬生生撑起一支抗日游击队。这听上去像个“草台班子”,但就是这样一支队伍,却在短短一年间壮大到7000人,粉碎了日伪和土匪多方势力的围剿。当年,他们凭什么活下来并越打越强?“八路打鬼子”的传奇,到底有几分真实?百姓为何纷纷悄声说“这才是老百姓的救星”?我们今天又能从那段历史里看出什么门道?
枪杆子里出政权,可手里只有破枪和大刀的队伍,真能打赢?当时的苏北,不少队伍打着抗日旗号,各路“司令”多得像逛早市的买菜大妈,可惜大多经常“雷声大,雨点小”。钟辉带着21个人,到邳县北的铁佛寺把几拨抗日游击队合并,兵力加起来也不过300来人,枪都不够分,两三人才凑一把。别说机枪、炮弹,有的队员连子弹啥样都没见过。你会不会想,这要是真遇上鬼子的正规部队,还不被一锅端了?但谜就在这里,他们不但没被消灭,还慢慢从“裸奔”熬到“全副武装”,甚至里应外合收拢了五百多人的正规武装。这里头的门道和“套路”,究竟都有哪些?老百姓会相信他们吗?那些土生土长的“草根部队”,能否成大器?答案还得慢慢揭晓。
一层一层剥开,这支队伍靠的不是天上掉馅饼,而是一步步苦熬出来的。第一招,联络老革命。八路军南进支队发现,光靠游击战术不够,还要找到以前参加过“大革命”的党员、老同志,这些人对地方形势门儿清,知道谁能靠、谁能帮。紧接着,就是“拉朋友”。把以往在国民政府工作、知根知底的开明人士如胡大勋拉进队伍。这些人有一腔爱国热情,原也试图自组抗日武装,可惜缺方向、没力量。后来因为失败,胡大勋一度吸上了大烟,成了“失落青年”,但在八路军接触下,看到了组织与理念的力量,毅然归队。
这期间,游击队员就像在地摊上淘宝,土枪、大刀、武术、手榴弹一样都得用。在武器极度短缺下,练刀法、学射击、掷手榴弹成了必修课。老兵带新兵,本地武师带动作,普通人虽没受过正规训练,却能一板一眼地拼命学。当时,村里老百姓的反应也很真实:有的不信,觉得这帮“小毛孩子”根本就是送死;但有的人家夜里做梦都盼着有这样的队伍保命,因为八路军一出手,真敢打鬼子、敢剿土匪,给百姓带来实在好处。
一切似乎风平浪静,队伍里人又多了重机枪、又多了忠诚老将,这不妥妥的胜利在望?其实远没那么简单。南进支队虽说吸纳了胡大勋部队,但这支武装也是一把“双刃剑”。韩志隆带领的另一 撮部队,本来很有实力,但人家更看重自己的“铜山县长”头衔,不愿意归队合并。协商后,韩志隆坚决要回老巢,趁机把自家队伍也带走了。八路军信守承诺,只能“拱手还人”,手里一下子少了一大帮。更困扰的,是各方对统一抗战未必都是真心。有的只是挂个抗日牌子,想着保地盘、争资源,甚至心里盘算着哪天能“天降大饼”当大官。这样一比,支队的队伍看着多了,其实板凳还不太稳。
此时,就是被历史称为“假性平静”:表面看,各支队伍都归一了,但人心未必齐。有的地方武装趁乱捞好处,不时当“墙头草”;八路军拉拢来的不少队伍,忠诚度也有赖考验。反对的声音也比较扎耳朵,有些人嘀咕:“八路军你说团结抗日,可是咱手里条件太苦,这点老枪小炮能打出啥名堂?凭一腔热血就想抗住日伪顽军几路夹攻,真不怕死得快?”一些老百姓甚至觉得:“枪声离我们越远越好,只要能过安生日子,谁当老大都一样。”
局势在一阵迷雾过后迎来大反转。正当大家觉得希望渺茫时,胡大勋站了出来。这可是个关键人物,他原是国民党军队背景,有名有势,手下还有一票兄弟。在南进支队几次打出胜仗之后,他不但领着200多人的骨干投奔,还提出能收拢五百人、带来重机枪和迫击炮,这才叫“雪中送炭”。机器一响,八路的声势真不一样了。而更猛的一招,是队伍严明的纪律和对百姓的态度,和“地方割据”完全区分开来。一支部队有没有出息,老百姓最有发言权。那时,县里头“司令”多,抢粮的、收税的、绑票的都有,可八路军打鬼子、除汉奸、治土匪,实打实地给老百姓带来安稳日子。
伏笔一爆,“打出来的天下”果然就是靠一点一滴积累出来。南进支队接纳了胡大勋这样的旧势力头目,既壮大了自身实力,也将反对的力量逐步转化为朋友和同事。老胡为支队四处活动,亲自搭桥牵线,帮部队募集粮草、策反地方势力。最重要的是,他戒了鸦片,彻底换了“脑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打仗不只靠枪杆子,更靠人心向背。接下来部队直属司令部机炮连,有了像“民国二四式重机枪”、八二毫米迫击炮、正经的步枪,战斗力直线飙升。日伪军刚从八路的地盘路过,就像过油锅,胆颤心惊。百姓不再挤眉弄眼地说,这次真的有救兵了。
风头正盛,却暗藏隐忧。表面看,南进支队人数从300猛增到7000,各种轻重武器都有,看起来“春天来了”。但倘若深究,不难发现大局还没真正翻过“生死坎”。第一,道路依然危险。日伪军和地方杂牌还时不时对支队进行骚扰和围剿,游击队补给、兵员、弹药依旧短缺。尤其是南北纵横的交通线,关键点还没牢牢掌控,一着不慎,可能全盘功亏一篑。
第二,队伍里新老成员的磨合问题也越来越突出。部分吸收进来的地方武装往往习惯“各扫门前雪”,遇到紧急情况容易各怀心思。南进支队虽以党的领导统一指挥,但实际操作中,怎样保证各团的战斗协同、纪律执行,都挂着问号。加上当地原有势力对快速崛起的支队时常阳奉阴违,关键时刻甚至使“小动作”。看上去融为一体,骨子里不时“拧巴”,让矛盾潜伏。
第三,物资依然紧张,没有外部大力支持,所谓的“扩军”可能只是空中楼阁。要知道,装备的提升未必跟得上人数的增加。旧枪弹耗尽、新武器补不上,没人能保证接下来不会再跌入困境。所以虽然“人头”看着多了,团结、稳定、强大战斗力并不是一蹴而就。
话说回来,这场看似步步高升的“草根逆袭”,真就意味着一切皆大欢喜了?说实话,八路军打鬼子的传奇今天听起来热血沸腾,但你真以为有那么简单吗?支队里头新兵老兵、地方势力、旧军头,凑一锅就是麻辣烫,那么好融合?一会儿“春风得意”,一会儿拉帮结派,什么大敌当前、众志成城,那都是后来吹出来的理想状态。有人说,南进支队能成为鬼子的噩梦,全靠“党的领导、武装斗争、统一战线”三板斧,可你仔细琢磨,当年哪有那么多板板正正的规划?缺枪少弹靠一腔热血、地方人脉比枪管还硬,这不全是临场打补丁?现在回头看,倒像“田忌赛马”,人家打正规仗,你打游击战,拼的是脑筋和对人心的把控。
不得不假装“鼓掌”:这招真高,硬是用一口破枪带出一支成规模的队伍,让对手自家人先闹腾起来。可要是纯靠“政治正确”和好口号,真能撑过最难的时刻?最后那些让人敬佩的老英雄们,更多也是靠熬、靠拼、靠随时调整队伍章法才能活下来。把悲壮唱成胜利,就是靠无数次跌倒、折腾后回头总结经验、教训,不信你数数,哪一仗靠的不是一堆人磕磕碰碰打出来的?但正是这些“土法上马”,才让抗战不是冷冰冰的数字游戏,而是真正有血有肉的历史。
抗战那会儿,谁都说团结力量大,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但真相是:拼凑出来的草根游击队,真的能做成铁板一块,打赢枪炮齐备的敌人吗?还是说,只要大家随时朝天举酒杯,喊两句“统一战线”,历史车轮就能往前推?你说,是“聪明的头脑”更重要,还是“铁打的纪律”“同仇敌忾”的信念最靠谱?如果放到今天,咱们用自家“草台班子”去碰国际大事,会不会也有戏?你怎么看,评论区见——信服担当,还是觉得历史传奇有点“理想化”?
配资网平台,股票加杠杆网站,股票配资开户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