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初那会儿,又开始有点动静,涨了个3毛钱,微不足道,但对于日常开车的老张来说,就有些心里拔凉拔凉的。老张之前跟我吐槽,说他那辆15万出头的紧凑型 SUV,油耗数据是官方给的7.2L/100km,实际开起来体感都得到8.5L了,心里难免有点膈应。我问他怎么计算的,他说上下班加起来差不多每周跑320公里,油费这块一个月就比预算多了100块左右,挺堵心的。这个数字放大到几十万辆车主,咱们能想象成本压力得多大?
说白了,油耗这个事儿,就像当年手机标的待机时长,厂家给的是最优状态,实际用下来差别挺大。研发阶段,研发人员就得面对工程上的取舍:动力和油耗的平衡不是能像调音师那样精准调节,而更像厨师配菜,有时候少放盐多放味精,口感是整体结果,没办法给每个人都满意。老张的话让我想起来,最近体验的那款合资自主品牌的5万级新能源小型车,厂家宣传续航标准是401公里,实际开起来,体感在320-350公里间徘徊,差了20%左右。这区间不是个小数字,实操差别让人心里有点慌。
说到研发,那肯定绕不开供应链。我老朋友李工说,他现在负责一个车型的动力总成项目,最近因为芯片供应问题,整车都得调产线节奏,跟外面商量调整交付时间。李工给我打电话时特别气,他说:你别说这个交期,28天变成了50天,客户那边急得能捶胸口。芯片短缺那段时间,我以为只是电子车才受影响,结果发现连传统车的ECU也得靠芯片撑着,厂商都在打骂谁能先拿到货。李工还说了个很细节的事,整套系统的控制逻辑得改,用了新芯片之后软硬件得一起适配,不然跑不起来。说白了再想做点优化都不是说停就能停的,牵一发而动全身。
回头说价格,我发现同价位车的差别,真不是花里胡哨能说清楚的。比如最近那台18万左右的SUV,4S店销售小王跟我讲,他们厂牌车的经销渠道比竞争对手多,优惠幅度普遍小20%,线上渠道反而更活跃,带来更多关注和潜在用户。小王还半开玩笑地说:咱这品牌在小城市没啥声音,改天跟你算笔账,光是推广成本就是别人两倍。这让我想做个心算,假设推广成本占了整车利润的10%,多花个两倍,压缩空间明显。用户最终买车时会感知到这种差异吗?可能更多是无形的,因为销售场景和用户心理交织在一起,像是暗流,谁能看见呢?
话说回来,前文我说研发像厨师配菜,这说法有点大,纯比喻不够严谨。实际研发是个多部门、多专业交叉的漫长过程,变量超级多,影响结果的因素多到眼花缭乱,不能简单归结。其实我这个厨师说法,是想让非行业外的人能稍微明白厂家的研发成本和取舍,不一定准确,但愿意先放这方便理解。话说,这段技术细节本来可以展开讲芯片具体型号、软硬件匹配的过程,但那一大堆学术和专业名词,这段先按下不表,怕说到人昏。
中秋节前那几天,我跑了趟维修厂,跟老李师傅聊了聊。今年以来,他手头忙活的保有量一万辆的A级轿车出现过三次冷启动困难,老李说:这车电控系统真是刁,要是芯片程序不合适,下午还能自己熄火,晚上还得拉着它去修理厂。这让我再次想到,供应链一环儿断了,全车性能乃至安全都能被波及。保修率和返修率这个东西,厂家给的数据漂亮,但维修一线知道,真实的故障率会复杂得多。其实我刚才翻了下笔记,那些细节里,维修材料和配件延迟交付的现象,影响了客户体验和厂家口碑,供应链影响之深,在数据背后透着一股无形的拉力。
提问一下,你们有没有注意到,买车时对配置的选择,跟真正开车的感受差多少?加装了那套360全景,真能每天用得上吗?还是某些品牌花大钱做的装饰品?这一点,跟我曾接触过某厂家基于成本考量在配置上割舍的做法其实挺像,研发和市场之间那条界限,有时候很模糊。就是用户心理方面,买车时谁不想全配呀,实际用几个月后就知道哪些是鸡肋,这种心理落差,厂商怎么平衡?
说点更小众的。我之前听车展上的技术总监说过,很多时候车型研发尤其是中期改款,供应链的稳定性会成为最大瓶颈,有时候根本没法及时更换更先进的部件,因为供应链没跟上节奏。说实话,这点我之前没仔细想过,感觉挺像一个隐形的拖累。技术总监还提了一嘴,部分零件供货商会因为欠账拖延发货,变相影响研发进度和车企资金链,听起来有点像连环套。
顺带一提,老张那台车的保值率我估算了下,3年下来,平均每年大概跌15%-17%,这个区间跟合资车的普遍预期差不多。但我也自我修正,之前说国产车保值差是不完全对的,部分品牌和细分市场表现其实在逐渐好转,尤其是那些技术积累较深且用户口碑不错的车型。城市里不少二手车商的心态就是看车况,别太纠结品牌,这直接影响市场价格。综合来看,保值并非只和品牌挂钩,更多的是车辆使用状况和供应链维护能力。
忽然想起刚才一个小插曲,朋友小周试驾一款新上市电动车,跟我抱怨屏幕卡顿严重,这不就是软件写得烂吗?谁想到开车还得忍着卡顿?这个抱怨虽然没法简单归结给哪环节,但也反映了研发和供应链之外的软件质量问题。车企在软件上投入越来越多,但研发节奏快和供应链保守的矛盾让软件迭代成了个难题。软件体验的把控,目前看来还是有点靠感觉。
这时候我忍不住想问:车企在供应链和研发之间,是不是得在灵活应对和深度研发之间做出取舍?未来是否有可能出现研发平台+供应链即服务的新模式,能让产品上线速度明显加快,同时保证质量?目前我自己的答案还不确定,这里留个悬念。
说实话,对比不同买车渠道,我也有点嫌麻烦,总要考虑各种优惠、政策和逐项对比,像理财师算账一样。厂家背后复杂的供应链和研发逻辑,其实一线买车人根本看不懂,也不会去深究,期待的买车即拿精品的理想场景,似乎离现实还有点距离。你们说呢,这段时间你们身边有没有啥买车的故事或者吐槽?甚至一个细小场景,都能聊聊。
刚才翻笔记时还看到那句销售小王的总结,车卖出去就等钱进账,之后的事交给市场和售后。说实话,这句话透露出的现实和无奈我还真有点同感。买车,真是个复杂交织了品质、供应链、研发、销售乃至用户心理的大生意,表面光鲜,里头水深得很。
(我还真挺想知道,你们最看重买车的哪个环节?价格、配置还是售后?)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配资网平台,股票加杠杆网站,股票配资开户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